2020庚子年新春佳節(jié),注定了與以往不同。因為疫情,企業(yè)被迫停工;因為疫情,百姓辛辛苦苦種的菜,被迫喂羊;因為疫情,孩子們需要在家學習;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(zhàn)爭。鋒格練字積極響應國家號召,開設線上課程。
很多人一看到視頻,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抄上幾遍再說。這種“只臨帖不讀帖”的行為,其實是個很嚴重的問題。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曾說:“學書大要多取古書細看,令人入神,乃到妙處。”可見只有學會讀帖,才能真正領悟到書法的精髓。
那么有人會問了,學書者應該如何讀帖呢?筆者為此特意請教了多位書法名師,他們認為:只要掌握了這4個技巧,就能成為讀帖高手!
1靜心讀
漢代書家蔡邕在《九勢》中曾說:“欲書,先靜坐默思,如對至尊。”讀帖時應心靜,這樣才能集中注意力,將帖中信息輸入大腦,思考和領悟其中的奧妙,化為己有。
讀帖順序應該先整體讀,再局部細觀細察,再從局部回到整體。要整體把握一個字的形態(tài):是什么結構?哪一個筆畫是主筆?重心在哪里?是寬是窄,是大是小,長寬比例約有多少等等。有了一個整體字形的基礎,再進一步分析其筆畫、結構和用筆特點等。
2讀變化
唐代大書法家孫過庭在他的《書譜》中曾說:“違而不犯,和而不同。”。意思是書法要講究變化,要在和諧中展現出不同。變化,直觀的體現是相同筆畫、相同字之間對比表現出的造型變化,包括長短、粗細、方圓、正斜等方面的不同。另外還有運筆、用筆、結體、章法等方面的提按、快慢、輕重、枯潤、濃淡、疏密、虛實等陰陽變化。
這些變化使得文字產生不同的風貌和個性,相映成趣。有名的例子便是王羲之的《蘭亭集序》中,竟包含有21個不同的“之”字!寥寥三筆,變化無窮,令人嘆為觀止。
3勤聯(lián)想
漢字由象形文字發(fā)展而來,因此中國的書法天然具有象形性。我們讀帖時,要養(yǎng)成聯(lián)想的習慣。如果僅僅以實論實,就體味不出其中的妙處了。
東晉著名女書法家衛(wèi)夫人的“點如高峰墜石、橫如千里陣云、折如萬鈞弩發(fā)”等書法觀點,都是十分生動形象的比喻。
同一個書法家由于不同的時期、不同的心境,可能會截然不同的作品來,如顏真卿中期寫的《多寶塔碑》,是在和平環(huán)境的得意之中寫就的,字勢端重渾厚,清晰悅目,成為楷書中的代表作。
而他晚期寫的《祭侄文稿》則是在朝廷岌岌可危,侄兒不幸身亡之中寫就的,悲憤之情可想而知。于是,出現了筆畫濃淡、疏密、大小不一,甚至涂改多處的粗曠、瀟灑的風格,成為行書中的代表作。
4反復讀
前面講了那么多,其實是有種先入為主的觀念,因為有些作品初時覺得一般,但反復揣摩之后,才能真正讀懂。
相傳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,曾在路邊看到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一塊石碑。剛開始覺得平淡無奇,就騎馬離開了。然而走了幾里路,他忍不住回來重新看了一遍。接著再次離去,再返回,再看。經過如此反復,他竟越看越入迷,后來索性趴在石碑下,細心研究了三天才肯離去。
這種反復讀帖,博采眾長的做法也是日后影響歐陽詢成為“楷書四大家”的重要原因。其代表作《九成宮醴泉銘》、《夢奠帖》等成為了千古名帖。
后以清代書家康有為的一句話作結:“觀千帖,方能帖。”學習書法,非一日之事,各種技巧都離不開兩個字——堅持。
上一篇 : 2020年書法教育加盟多少錢?加盟費會不會漲?
下一篇 : 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寫好鉛筆字?父母在家就能教!